技术革新
3D打印“造”新骨 患者重新站起来
2016-05-26 14:10  点击:78
邓雪峰(左二)拿着3D打印骨模型和团队成员就伤者骨折情况作讨论。

骨骼是人的“枝干”,一旦骨骼受损伤,可能会导致行动不便甚至落下终身残疾。近年来,龙华新区中心医院创伤骨科不断锤炼技术,革新骨伤医疗技术,为患者打造“铮铮铁骨”,让更多骨折患者重新站了起来。

男子多段性骨折

3D打印+数字化钢板解决问题

3D打印在医学应用大有文章可做。令人振奋的是,近期,龙华新区中心医院创伤骨科专家首次用3D打印技术,打印出一名“右胫腓骨复杂骨折”患者骨折部位的模型,并进行模拟手术,随后顺利完成一例复杂的胫骨世纪手术。

26岁男子小史(化名)遭遇车祸,被紧急送至龙华新区中心医院创伤骨科。CT三维重建可见其右胫腓骨复杂骨折。该院创伤骨科主任邓雪峰发现,小史伤情严重且复杂,右小腿明显肿胀畸形,还发生了临床骨科中非常复杂的多段性、开放性、粉碎性骨折。该类骨折在手术中创伤较大,术中容易出现损伤过多软组织、定位和复位骨折块难度较大、出血量较多等情况。且患者进行内固定所需钢板长约30公分,而国内外目前使用的钢板最长不过23公分。

鉴于小史的伤情,如何缩短时间、降低风险成为手术的关键。邓雪峰仔细研究患者的骨折影像学资料后,征得患者同意,决定创新性地将3D打印技术及数字化个性钢板进行结合,完成对该患者的治疗。

邓雪峰将小史受伤的右胫腓骨的CT扫描数据传输到3D打印设备,按照1:1的比例打印3D全仿真胫骨模型,还原伤者骨折原貌。拿到3D打印模型后,邓雪峰和团队进行预手术,并通过分析骨折情况加快订制一块适合小史的数字化钢板。在随后进行的实际手术中,邓雪峰及其团队在患者小腿开出数个小切口,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对接、复位,再利用器械引导,为患者内置数字化钢板,实现内固定。术后,小史恢复得很好。

据文献检索,该例利用3D打印技术结合数字化个性钢板完成的复杂胫骨手术,在深圳尚属首例,标志着该院创伤骨科在骨科治疗数字化进程迈上了新台阶。

“3D打印技术的应用更具精准度和前瞻性,1:1仿真局部骨折模型不仅能帮助医师在术前充分了解患者的骨折类型、损伤严重程度,还可对实际手术进行模拟演练,术中可对骨折碎片迅速定位,复位也更加精确,所以手术时间短、患者痛苦小、手术效果佳。”邓雪峰介绍,该科还成立数字化骨科3D打印转化研究室,为更多骨折患者订制“私人化”“个性化”诊疗服务。

骨折后骨头不再长

骨搬运技术将其慢慢“拉长”

同样为骨折患者带来更佳治疗效果的还有骨搬运技术。

去年10月,该院收治一名遭遇车祸的男性患者。该患者入院时,左小腿和足部开放性、粉碎性骨折,小腿皮肤缺损,骨外露。在接受紧急手术时,患者小腿、足部血液不循环,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,将面临左小腿截肢的风险。紧急情况下,该院创伤骨科加入会诊、商讨,重新为患者制定手术方案。

“患者胫骨为粉碎性骨折,我们利用将近半年的时间,先后清除患者的死骨和毁损软组织,再进行皮瓣修复。不过,患者左胫骨与右胫骨有等差,且患者休养后受伤骨头未见再生长。后经讨论,我们决定采用Ilizarov技术(即骨搬运技术)。”该科主治医师林利忠介绍。

所谓“骨搬运”,是指通过人为方法把骨头切断后造成骨折,在骨折的远、近两端安上环行外固定支架,然后通过这种装置,持续、缓慢地使两端延长,延长所产生的空间会通过人体的自然重建功能而生成新骨。

“在这例手术中,我们切断患者胫骨上段,然后在切断处和受伤的胫骨下段处均安装上特殊的装置——Ilizarov延长器,应用张力-应力法则,每天进行牵伸0.75毫米至1毫米,从而延长下肢。”林利忠说,目前该患者正处于接受牵伸阶段,“牵张的过程中,刺激血液加速循环。预计半年后,患者小腿皮肉也能再生出来,这种疗法不仅保住了患者左腿,还能助其拄拐杖自行行走。”

发表评论
0评